分享
類型: |
恐龍雕塑 |
重量: |
60-520kg |
尺寸: |
3-10米(推薦尺寸、其他尺寸可定制) |
動作: |
嘴張合、眨眼、頭上下、頭左右、呼吸、擺尾、叫聲(根據實際尺寸選擇合適的動作) |
簡介: 戟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στυραξ)”,是草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于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 |
尺寸:長5米
動作:嘴張合、眨眼、頭左右、呼吸、擺尾、叫聲
相關產品
盔龍(仿真恐龍)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于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
牛龍(仿真恐龍)
牛龍 (屬名:Carnotaurus)又名食肉牛龍、肉食牛龍,屬于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的阿貝力龍科,是一類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由于頭頂有兩只觸角,顧名思義為牛龍,模式種薩氏食肉牛龍。食肉牛龍生活白堊紀末期的(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發現很多南美洲恐龍的何塞·波拿巴(Jose F. Bonaparte)在1985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龍是種擅長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恐龍,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加上小腿較細、腦袋高、尾巴偏細、腿部極其長,也被稱為白堊紀的獵豹。根據唯一發現的一個很完整的骨架,食肉牛龍體長8米,體重3噸,臀高3米。
高脊龍(仿真恐龍)
高棘龍(學名Acrocanthosaurus),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意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加拿大,約1.2億至1.08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它們的化石發現于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德克薩斯州、懷俄明州等州,在馬里蘭州也則發現了屬于高棘龍的牙齒。最大高棘龍的標本可長11.5米,體重達到了6噸。
蜀龍(仿真恐龍)
蜀龍(學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于晚侏羅世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蜀龍的屬名來自于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龍的化石發現于自貢市大山鋪的下沙溪廟組。
腕龍(仿真恐龍)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頭部像手腕的蜥蜴”。
鐮刀龍(仿真模型)
鐮刀龍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其利爪狀如鐮刀,非常奇特。古生物學家認為,鐮刀龍是肉食性恐龍中一種特化的類群,其祖先為小型腔骨龍類,與暴龍相同。它以植物、水果和昆蟲為食,它所具有的一系列異化特征可能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鐮刀龍主要分布在今東亞和北美洲,大多數種類生存于白堊紀晚期,不過文獻顯示在侏羅紀早期的巖層中也曾發現過鐮刀龍類群的化石。
巨棘龍(仿真恐龍)
巨棘龍(學名:Gigantspinosaurus)是屬于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類,長5.4米,臀高1.7米(算上骨板的高度可達2米)體重約1.5噸。肩胛處長有一對巨大的肩棘,以保護軀體。
戟龍(仿真恐龍)
戟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στυραξ)”,是草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于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
祿豐龍(仿真恐龍)
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于中國云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于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曾被認為屬于原蜥腳類的板龍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并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距今2億年前)曾與蜥腳類同時存在原始蜥臀類恐龍,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并輔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動。
南方巨獸龍(仿真恐龍)
最大體長13.5米,最大體重9.2噸。生活在1億到96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陸地動物里咬合力僅次于霸王龍。
© 2018-2021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