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類型: |
乘騎恐龍 |
重量: |
280kg |
尺寸: |
7米 |
動作: |
嘴張合、眨眼、頭上下、頭左右、前肢動、身旋轉、擺尾、叫聲 |
簡介: 乘騎恐龍作為一款游樂互動的恐龍產品有兩種分類,1是騎上恐龍原地運動,搖頭擺尾晃動身子。2是騎上恐龍,恐龍就像騎馬一樣向前走動,可以控制方向。 |
相關產品
腫頭龍(乘騎恐龍)
厚頭龍(屬名:Pachycephalosaurus)又名腫頭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于厚頭龍科,生存于晚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北美洲?;言诿纱竽弥?、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厚頭龍是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厚頭龍只有一個種,懷俄明厚頭龍(P. wyomingensis)。同樣發現于北美洲西部的Tylosteus,被視為厚頭龍的異名。
霸王龍(恐龍騎士)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植加诒泵乐薜拿绹c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雙冠龍(乘騎恐龍)
雙冠龍(學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羅紀早期的恐龍,雙冠龍長達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
厚鼻龍(乘騎恐龍)
厚鼻龍(屬名:Pachyrhinosaurus)意為“有厚鼻的蜥蜴”,是鳥臀目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第一個標本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在1950年于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并在1950年命名。目前已在亞伯達省與阿拉斯加州發現12個部份頭顱骨。這群大量的化石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究,引起大眾對于厚鼻龍的興趣增加。
霸王龍(乘騎恐龍)
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于其他屬。
霸王龍(恐龍騎士)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植加诒泵乐薜拿绹c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腕龍(乘騎恐龍)
腕龍屬于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不同于蜥腳下目的其他科,它的身體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前肢,頸部高舉。腕龍有個長脖子、小腦袋和一條短粗的尾巴。走路時四腳著地。腕龍的前腿比后腿長。每只腳有五個腳趾頭。每只前腳中的一個腳趾和每只后腳中的三個腳趾上有爪子。腕龍的牙平直而鋒利。腕龍的鼻孔長在頭頂上。腕龍有個非常小的腦袋,因此不太聰明。它們成群居住并且一塊外出。腕龍生小恐龍時不做窩,而是一邊走一邊生,于是這些恐龍蛋就形成了長長的一條線。腕龍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它們吃東西時,腕龍不咀嚼就將食物整塊吞下。
原角龍(騎士)
原角龍(屬名:Protocera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 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活于白堊紀晚期(約1億—6500萬年前)的恐龍。為短肢四足動物,體長2米,體重1.5噸。齒長而鋒利。頸部有骨質殼皺,頜部肌肉碩大??赡芤宰貦叭~為主食。
三角龍(騎行恐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褶皺三角龍、究竟三角龍,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迅猛龍(恐龍騎士)
迅猛龍、速龍、快盜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于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第二個種為奧氏伶盜龍,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個發現于中國內蒙古的頭骨。過去曾經有其他的種,但現多已不被承認。
© 2018-2021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