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類型: |
恐龍雕塑 |
重量: |
30-280kg |
尺寸: |
8-20米(推薦尺寸、其他尺寸可定制) |
動作: |
嘴張合、眨眼、頭上下、頭左右、前肢動、呼吸、身上下、身左右、擺尾、叫聲(根據實際尺寸選擇合適的動作) |
簡介: 最大體長13.5米,最大體重9.2噸。生活在1億到96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陸地動物里咬合力僅次于霸王龍。 |
相關產品
異特龍(仿真恐龍)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于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于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
金山龍(仿真恐龍)
這是一種個體巨大原蜥腳類恐龍,骨骼重而粗壯,頭骨相對較小,頭長37.5厘米,約為第二頸椎的2.4倍。頭長為頭高的1.7倍,顱骨比一般的原蜥腳類要高。牙齒的齒列較長,牙齒數目較多,上下頜牙齒分別為二十至二十一枚?,F有標本陳列在云南祿豐恐龍博物館。
似鳥龍(仿真恐龍)
似鳥龍屬(屬名:Ornithomimus)意為“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急速似鳥龍(O. velox)是根據一個腳掌與部份手掌來命名,這些化石發現于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丹佛組;但在加拿大發現了更好的化石,包括發現于埃德蒙頓地區的埃德蒙頓似鳥龍(O. edmontonicus),在省立恐龍公園則發現了一個保存極好的天然狀態標本(仍不清楚屬于哪種)。其他的似鳥龍化石則發現于美國東岸。
迅猛龍(仿真恐龍)
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又譯迅猛龍、速龍、快盜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于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第二個種為奧氏伶盜龍,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個發現于中國內蒙古的頭骨。過去曾經有其他的種,但現多已不被承認。
腔骨龍(仿真恐龍)
腔骨龍(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龍,腔骨龍科,腔骨龍屬,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最早出現于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板龍(仿真恐龍)
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是生存于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慈母龍(仿真恐龍)
由于慈母龍具有群體生活的習慣,習慣群體筑巢,所以恐龍專家們得以從它的巢窩中發現了許多成年和幼兒慈母龍及其卵蛋的化石,由此使得人們對慈母龍的生活習性、哺育子女成長的過程等方面的狀況有所了解。慈母龍的臉看著像是鴨子的臉。它的喙里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小慈母龍長30厘米。慈母龍的前腿比后腿短。它們有條長尾巴。慈母龍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們跑得很快。
三角龍(仿真恐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阿根廷龍(仿真模型)
阿根廷龍屬于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生存年代: 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
似駝龍(仿真恐龍)
似鴕龍長得有點像現代鴕鳥,頭部很小,頸部細長,身體輕巧,行動十分敏捷。不過,它身上光禿禿的,幾乎沒有羽毛,身后還有一條長而僵直的尾巴;前肢較短,指尖有彎曲的尖爪;后肢細長有力,能快速奔跑。它是雜食性恐龍,主要吃植物的種子和果實,也會吃一些小型動物。
© 2018-2021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