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圖庫
祿豐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于中國云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于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曾被認為屬于原蜥腳類的板龍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并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距今2億年前)曾與蜥腳類同時存在原始蜥臀類恐龍,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并輔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動。
雙冠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雙冠龍(學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羅紀早期的恐龍,雙冠龍長達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
似鳥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似鳥龍屬(屬名:Ornithomimus)意為“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急速似鳥龍(O. velox)是根據一個腳掌與部份手掌來命名,這些化石發現于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丹佛組;但在加拿大發現了更好的化石,包括發現于埃德蒙頓地區的埃德蒙頓似鳥龍(O. edmontonicus),在省立恐龍公園則發現了一個保存極好的天然狀態標本(仍不清楚屬于哪種)。其他的似鳥龍化石則發現于美國東岸。
腔骨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腔骨龍(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龍,腔骨龍科,腔骨龍屬,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最早出現于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太白華陽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太白華陽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體長4.3米,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厚重,呈三角形,頸子較短,前肢大大短于后肢,但四足著地行走。背部兩列骨板比較小,形狀多變,尾端具兩對板狀尾刺?,F有標本陳列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及重慶博物館中。
釘狀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釘狀龍(屬名Kentrosaurus)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
板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是生存于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偷蛋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于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
無齒翼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0
無齒翼龍是種會飛的爬行動物,是翼手龍類的一種,翼展達7~9米,生存于BC7000-65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于美國的堪薩斯州和英國。
© 2018-2021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