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圖庫
馬門溪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1.19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
甲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1.09
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于白堊紀末期。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甲龍背后的硬甲實質為硬化皮膚,具有較強防御能力,但較骨骼形成的龜殼相去甚遠,對咬合力十數公噸的暴龍而言作用有限。其它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征,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連接處只有五厘米寬。甲龍類亦并非北美大陸及亞歐大陸的優勢物種,數量相對于角龍類、鴨嘴龍類少很多。bbc拍攝的《與恐龍同行》等記錄片過分夸大了甲龍的體型及防御能力。
腕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1.09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頭部像手腕的蜥蜴”。
祿豐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1.09
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于中國云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于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曾被認為屬于原蜥腳類的板龍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并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距今2億年前)曾與蜥腳類同時存在原始蜥臀類恐龍,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并輔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動。
盔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1.01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于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
猶他盜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1
猶他盜龍(屬名:Utahraptor)又名猶他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生存于早白堊紀的上巴列姆階,約1億2600萬年前。
原角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1
原角龍(屬名:Protocera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 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活于白堊紀晚期(約1億—6500萬年前)的恐龍。為短肢四足動物,體長2米,體重1.5噸。齒長而鋒利。頸部有骨質殼皺,頜部肌肉碩大??赡芤宰貦叭~為主食。
始暴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1
始暴龍(學名Eotyrannu'),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屬恐龍,古生物學家加文郎(gavinleng)在英國懷特島白堊紀早期baremian期的wesekkusu層發現了一種新的獸腳類恐龍,被命名為藍吉始暴龍(eotyrannuslengi),屬名的意思是“早期暴龍”,是以它的特征來命名。這是一種生活在1億2千萬年前-1億2千萬5百萬年前生活的暴龍類,體長4.5-6米,體重2噸。
高脊龍(仿真恐龍)
劉照兵 | 2018.10.31
高棘龍(學名Acrocanthosaurus),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意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加拿大,約1.2億至1.08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它們的化石發現于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德克薩斯州、懷俄明州等州,在馬里蘭州也則發現了屬于高棘龍的牙齒。最大高棘龍的標本可長11.5米,體重達到了6噸。
© 2018-2021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科技有限公司